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消息正文

文学不过是一种信仰

2021-09-11 10:44:10  来源:中国金融商报     编辑:LIZHENG

【文学自由谈】

文学不过是一种信仰

■ 阮红松

对读者来说,文学是什么,不重要。有人一辈子不看文学作品(只是相对而言,至少在语文课本上是看过文学作品的),也活得很周全。有太多官员任期内也基本上不看“闲书”,太忙,不忙也要假装很忙。但对作者来说,必须搞清楚文学是什么,否则没法写下去。

我要说的不是理论认识,而是功利性认识。文学有没有用?创作是为什么?如果说文学是无用的学问,也说得通。上面已经举例子了,部分老百姓和官员不看文学作品也没成文盲,也会谈恋爱。要说有用,公认的也只是娱乐和教化作用。专业人员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没人反对。大学有个中文系,主要是学文学的,把文学研究个底儿透,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去教书而不是写书,有部分去编书。中文系的教学指向,不是培养作家。

有很多作家为什么当上作家,自己也没整清楚。中国人当作家,有浓郁的传统习性。古时候写文章,写好了是能当官的。这个传统延续到今天,当官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改变还是有的。有的写好了,就能进体制。想写文章发财的也有,那基本上属于很幼稚的一类。穷文富武,那是写上了丹书铁卷的。患这种幼稚病的还不少,受了文坛一些稀有事例的诱惑,尽管写文章发财如抽奖一样,还是都认为自己会成为幸运儿,会抽中。

巴尔扎克没抽中,路遥也没抽中。路遥走半道上倒下了,他愤怒地咒骂“狗日的文学”,骂声很真实,是当着自己的亲弟弟的面骂的,又被亲弟弟给传扬出来了。如果是记者听到不一定写(写了也不一定可信)。路遥是文学的忠诚战士,他的咒骂不能概括他的文学观,因为当时他是受到强烈的刺激,就开骂了。他一生是想写好文章的,也是想通过写文章发财的(这并不影响他的名声)。两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一个,代价是因病早逝,妻离子散。

写着写着写死了的无名战士很多,把老婆写跑的无名战士更多。发现真写不来发财,有的中途就放弃了。有的眼泪一抹,视死如归,继续写。

前不久看到一名当红作家讲座,拧着脖子说,要当作家,就要做好受穷的准备。这话没有指向,也缺少逻辑。没有指向,写作的受穷是肯定的,但不是归属。没有逻辑,但凡是劳动,就肯定会考虑报酬。世上有人会傻到白干活,估计没人会傻到做事就考虑亏本。如果真有考虑亏本的人,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请翻阅中国革命历史,有人一生就穿破衣吃草根,由一种精神支撑着,那就是信仰。

信仰,会让人一无所有而感觉幸福。信仰,会让人不计较得失,连命也可以不要。

把文学当信仰的作家是有的,实在不多。我经常这么区分一些天才作家:有信仰的作家,称之为伟大的作家;有思想有独创性的作家,称之为杰出的作家。因此,不要随便将一个作家称之为伟大的作家,真的不配。伟大作家的唯一标志,是信仰。比如说历史上那些因写作坐牢或丧命的作家,那些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你拒绝一个政府文学小奖都难吧?

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部书没写完就死了。他的信仰,是在石头上留言,让后人看一看,理一理这个世界。让后来者见证并思考,他的困惑是不是很无趣,他的痛苦是不是很无聊,他的处境是不是有问题。我们捧着这部没有稿费连作者身份都不可靠的文学作品,惊呆了!

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生的纠结与思考,都在文学之外。最后连自己活着的合理性也成了疑问,穿着布衣去当个农夫才安心。德国法西斯进攻到他的庄园,在他的无名墓前,仍然尊称他为托尔斯泰伯爵。注意,托翁没写作前,他就是伯爵。因为文学,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他的信仰告诉他,人分三六九等是可耻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功利性越来越严重。如果把文学完全功利化,已很少有人能坚持写下去。唯有把文学当成一种信仰,哪怕只有几个人是这样,文学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衰亡。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remain":9988,"success":1}http://china.prcfe.com/global/2021/0911/9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