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已经成为当下可持续金融领域的焦点议题,如何突破相关瓶颈、通过拓展转型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在2024年年底的各种总结活动中,成为监管部门、银行、企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热点。
根据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测算,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140万亿左右的直接投资。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绿色债券市场,但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新能源等“纯绿”产业。在现有绿色金融体系中,转型经济活动未能得到足够支持。然而,在全球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下,碳密集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亦有大量资金需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指出,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在钢铁、水泥、航运等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中大力推动转型金融。
从行业实践来看,发展转型金融仍面临明晰标准、如何识别转型活动并与金融业务对接、企业缺乏转型战略和方法、数据不足、激励机制不足等一系列挑战,这既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也需要金融机构持续的创新探索,助力行业经验的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这方面,作为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外资金融机构的实践或可提供借鉴。
如何设立转型金融框架,助力可信转型
去年以来,在欧盟等海外市场不断升级的监管要求以及国内政策持续推动下,钢铁、铝、水泥、航运等碳密集行业的绿色转型压力急剧增大。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销量都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覆盖钢铁等行业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10月实施。过渡期结束后,2026年起,钢铁行业将被正式征收碳关税。这也倒逼国内进一步推动碳市场建设。2024年9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钢铁行业有望成为全国碳市场首批扩围纳入的行业。钢铁行业减排涉及大量的设备改造升级和技术开发,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比如,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认为,2020年到2060年,钢铁行业在炼钢工艺优化领域面临的资金缺口约为3万亿-4万亿元,占整个钢铁行业绿色融资缺口的一半。
河钢集团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2022年3月,河钢集团发布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明确了减碳目标和六大降碳技术路径。但是,近年来钢铁行业作为产能过剩的碳密集行业,金融支持不足,一直是行业转型痛点。针对这一痛点,2023年,渣打中国向河钢集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河钢供应链”)提供了首笔转型融资贷款,用于河钢供应链废钢采购,以推进河钢可持续转型升级。目前,国内钢铁工业生产以长流程为主,以铁矿石、焦炭为主要原料。钢铁行业减碳的一大途径是变长流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比长流程节约近60%能源,减少80%左右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推动钢铁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渣打中国能够开展这笔贷款业务,得益于渣打集团2021年首次制定的《转型融资框架》,该框架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以反映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技术发展速度的变化。该框架与国际能源署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NZE”)保持一致,为相关产品和服务提供明晰指引,并每年更新这一框架。渣打集团的《转型融资框架》明确界定了转型活动,包括须与1.5度控温目标一致、不会导致碳锁定、满足内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等;并参考了最新的国际准则,包括《气候债券倡议白皮书》、《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等,列举了电气化、钢铁、水泥、碳捕获和利用等领域可以支持的具体转型活动,其中钢铁领域就包括废钢利用。《转型融资框架》还明确了转型贷款的评估流程。渣打集团在内部设有转型金融委员会(Transition Finance Sub-Committee),负责批准一项资产是否可以被标签为“转型活动”,并监管“洗绿”风险。
按照渣打转型融资框架的指引,在贷前评估了废钢采购的碳减排效应、河钢集团层面的转型计划以及河钢的整体环境以及社会风险后,确认该笔贷款符合渣打银行转型融资框架要求,并据此设立了专门的贷款额度用于支持河钢供应链的废钢采购业务。在贷后,渣打中国会要求客户每年针对转型贷款项下提款提供影响力报告,包括提款项目用途、简要项目描述以及前一年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鲁静表示,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全球经贸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但不同的市场认知、政策框架、落地节奏、绿色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错位和差异。“渣打很早就在可持续金融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在全球,从伦敦到新加坡到中国香港、中国内地,都部署了专业的团队。他们当中很多都有着高碳排行业的相关研究背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客户研究每一个行业,尤其是高碳排行业,如何设计并落地符合行业标准的减碳工具。”
求解数据挑战
由于中国的碳核算、碳足迹追踪建设才刚刚起步,缺乏相关数据已经成为制约转型金融开展的突出瓶颈。不过,这也给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带来了新机遇。
一方面,开展碳足迹管理本身就提供了转型金融服务的业务场景。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2024年3月发布的《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亦强调,提升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渣打中国发放了全球首单支持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发”)标记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的集装箱制造、销售、租赁和运营的贷款资金。2024年5月,渣打中国与中远海发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中远海发加快推进集装箱产业链业务低碳转型。
这笔贷款也是渣打中国在《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的精神指引下发放的。该目录于2024年1月1日起生效,水上运输业即首批被纳入的六大行业之一。水路运输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不仅自身排放量可观,而且关乎企业的“范围三”供应链碳排放管理。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推动产业链上的碳足迹追踪,以金融产品创新带动产业链低碳转型。一个例子就是2024年4月3日,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宝武共同主办,宝山区和欧冶云商承办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大会”上,欧冶云商高级副总裁张佩璇代表绿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与渣打中国进行了签约,为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绿色金融服务,推动实现上海市碳足迹测算及认证在绿色信贷场景中的首例应用。
渣打集团在可持续金融领域多年的资源投入、团队建设和知识积累,为开展转型金融创新提供了保障。渣打集团1997年即成立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团队,2014年加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2018年创建可持续金融团队。2021年,渣打集团宣布到2050年实现融资活动净零碳排放的新目标,并计划到2030年调动300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融资。正如其最近发布的年报所披露,自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渣打集团已完成了其中1210亿美元的调配。
赋能企业ESG信息披露,全方位助力转型价值创造
企业转型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对海外市场气候信息披露要求、ESG标准等缺乏了解、缺乏专业团队,亦是当下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普遍挑战。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相结合,全方位赋能企业转型,成为一些领军金融机构扩大服务供给、创造更大转型价值的有效手段。
2023年以来,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实现里程碑式发展。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两份可持续披露准则正式生效,已获不少国家和地区采纳,并要求强制实施。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也于2023年1月5日起正式生效,将于2024年至2029年分阶段实施,要求企业披露包括供应链在内的相关环境、社会影响。2024年,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指导下,三大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国市场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进入快车道。
随着海内外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积极践行ESG并做好信息披露、有效推进碳减排,对于碳密集企业尤其是涉外企业而言,已经成为“必答题”。
近期,渣打集团就接受中国石油国际事业(伦敦)有限公司(“中石油国际伦敦公司”)的独家委托,为其提供ESG咨询服务。中石油国际伦敦公司是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欧洲和非洲地区的油气电碳及新能源贸易业务,近年来不断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渣打集团将协助中石油国际伦敦公司制定全面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披露路线图,强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蓝图的落地实施,并建立内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通过培训推动变革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自2021年首次在绿色可持续贸易融资开展合作后,双方在绿色减排领域合作的持续深化。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渣打集团不仅帮助中石油国际伦敦公司提升ESG表现,增强其长期业绩表现和竞争力,也拓展了未来金融服务的空间。
总结
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波士顿学院教授Samuel Hartzmark等人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量可以达到低碳排放公司的1700倍,而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强度也可达到低碳排放公司的260倍。
中国的高碳行业转型任务更为艰巨。包含大量碳密集行业的工业,目前仍然占中国GDP比重的三分之一。只有推动碳密集行业科学、合理、有序、公正转型,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这离不开转型金融的支持。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期待监管层面转型金融框架出台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探索,建立内部的转型金融政策,并瞄准实体经济需求,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为中国转型金融的探索以及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
“渣打非常期待与各方携手合作,分享在转型金融领域的国际经验,助力企业看得更远更清楚、提前做好布局,在绿色可持续的道路上不断走深走实,为企业全球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渣打的力量。”鲁静强调。